
鄧湘漪 老師
職稱:副教授
學歷: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分機:04-23590121#36511
E-mail:hiteng@thu.edu.tw
助人工作是一場面對差異的近身肉搏戰,對於因為各種因素所造就的生命苦痛,不僅僅得要回應臨在眼前受苦的人,更要抽絲剝繭洞悉苦難的根源。同時,這一切看似向外給出支持力量,往往會回過頭來回擊助人工作者自身,無論這樣的回返力道強弱與否,終將帶著助人工作者理解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受到助人工作專業訓練的接納與餵養,投身國際社區發展工作二十年餘,以貼身在場的蹲踞姿勢參與東南亞、南亞、南太平洋國家、非洲、台灣原住民地區災難重建、部落發展之實踐行動或學術研究。近十年來,關注無國籍議題,並投入印度流亡藏人屯墾區之田野工作,完成流亡者生存難題與族群心理分析之寫作。目前,著手進行文化照顧論述發展,深信受苦者在其文化內涵與文化邏輯之中,必然獲得療癒的力量,而此傷痛撫慰緩解的過程,將帶給社會工作專業更宏觀與具備族群意識和文化敏感度的工作信念。奠基於過往苦難現場實踐經驗的挫敗、創傷和反省,一路以來,在族群文化涵養訓練中,試圖追尋以更加溫柔、合宜的觀點理解他人、自身和這個世界。
經歷
專長
開授課程
曾授課科目
研究成果
- 2014 《印度流亡藏人之邊界身分與離散情感》。國立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 2003 《進出邊境:國際援助與社區型發展計畫之衝擊》。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 2022 《離人散事》。台北:游擊文化出版社。
- 2015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台北:游擊文化出版社。(博論改寫之民族誌)
- 2011 《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鄧湘漪、陳秋山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 鄧湘漪(2022年 online first)。在臺藏人移動創傷與社會工作介入之難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https://www.rchss.sinica.edu.tw/jssp/app/news.php?Sn=2425 (TSSCI)
- 鄧湘漪(2022年12月)。再思生態觀點: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中人與非人交織的關係網絡。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6, 1-32。(TSSCI)
- 鄧湘漪(2020年06月)。部落職:朝向集體權利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4(1), 1-34。(TSSCI)
- 鄧湘漪(2019年08月)。社會實踐的企圖和困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3,235-260。(TSSCI)
- 張瀠之、鄧湘漪(2019)。原住民族部落健康與文化照顧:磯崎村復健站的自主性發展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31(2): 301-327。(通訊作者。TSSCI)
- 鄧湘漪(2017)。文化照顧:原住民族部落的生活實踐與照顧想像。台灣老年學論壇(線上期刊)。
- 鄧湘漪、張瀠之(2017)。原住民健康的文化意義:兩個部落健康照顧模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2): 1-28。(THCI List)
- 鄧湘漪(2016)。探究原住民生存處境的途徑:社會實踐的細節思考。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9:105-124。
- 鄧湘漪(2016)。我們能否探究細節:原住民部落實踐的概念發展。人社東華(線上期刊)。
- 鄧湘漪(2014)。西藏民族流亡歷史之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5:75-92。
- 戴興盛、鄧湘漪、謝若蘭等(2018)。東台灣的真實烏托邦實踐:人社實踐計畫、社會賦權與參與式治理。《新實踐與地方社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系列叢書,頁53-94。台北: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通訊作者)
- Hsiang-I Teng (2019). “How does Civil Society Work? Returning Home and Collective Actions among the Indigenous Youth in Taiwan.” The 5th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Voice in Social Work Conference 2019.8.5-7, Hualien, Taiwan.
- Hsiang-I Teng(2018). “The Thinking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Aotearoa.”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Research Conference (IIRC), 2018.11.13-16, Auckland, Aotearoa, New Zealand.
- Ena Ying-tzu Chang and Hsiang-I Teng (2017). “Indigenous Health Promotion and Cultural Sovereignty in Taiwan: The Autonomy of the Kaluluan Senior Rehabilitation Center.” The 4th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Voice in Social Work Conference. 2017.6.11-14, Alta, Norway. (Corresponding Author)
- Hsiang-I Teng and Ena Ying-tzu Chang (2017 ).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Indigenous Health: A Look at Two Communities in Eastern Taiwan.” NAI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9th Annual Meeting, 2017.6.22-24, Vancouver, Canada. (First Author).
- 2017 原住民健康促進與文化主權。發表於2017台灣社會學年會。2017年11月25-26日。台北:輔仁大學。(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張瀠之)
亦發表於「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後工作坊」。2017年8月1日。台北:台灣大學。以及「台灣原住民族政策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壁報論文。2017年8月3-4日。台北:國家圖書館。 - 2017 原住民健康的文化意義。發表於第七屆「醫學與社會」理論暨實務研討會。2017年3月18日。台中:中山醫學大學。(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張瀠之)
- 2017 在台藏人社會關懷行動:個人到結構的實踐與倡議。發表於2017亞洲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新興議題與社會實踐。2017年6月1、2日。新北:台北大學。
- 2014 聖地轉化:印度德蘭薩拉的朝聖經驗。發表於「朝聖的跨宗教探究」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8日。台北:輔仁大學。
- 2014 印度流亡藏人之邊界身分與離散情感。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網羅與崩壞:知識份子再議」。2014年9月27、28日。台北:世新大學。
- 2009 傳統的凍結:斐濟kerekere交換文化意義的轉變。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根源與路徑:台灣文化研究十週年」年會。2009年1月3、4日。台北:師範大學。
- 2008 以文化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Geertz的社會關懷。發表於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2008年10月4、5日。台北:中研院。
- 2008 宗教為經、經濟為緯:印度流亡藏人邊界生產經驗。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暨研討會「樂生怒活:風格運動、生活政治與私眾生活」會議。2008年1月5、6日。台北:文化大學。
- 2007 「是」與「不是」中間的灰色地帶—評「走過異域」一文。發表於台灣生命教育協會「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2007年3月17、18日。台北:台北教育大學。
- 2006 國際發展組織與東南亞社會:一種田野參與的思考。發表於「第七屆全國人類學、民族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2006年10月15日。台東:台東大學。
- 2005從想像到實踐:談如何進入田野規劃方案。發表於蒙藏委員會「援藏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會議。2005年5月28、29日。台北:福華國際會議中心。